脑出血致偏瘫伴精神病史,是什么让她重新走起来?
发布时间:2025-09-25作者:本站编辑浏览次数:次
医患情
康复路上,专业与爱心伴您同行
20余年精神病史、脑出血病史、
左侧偏瘫、多重并发症……
从沉默抗拒训练到主动伸手配合治疗,
从躺着不愿动、无法站立走路
到能拄拐独自行走,
康复,从“相信”开始。
在佛山禅城都市护理院一楼康复综合大厅,36岁的小玲(患者化名)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,一步步慢慢走、一遍遍练习着,学着迈开步、学着转身,朝着康复目标前进。当她不自觉弯下腰时,站在一旁的罗治疗师(患者责任康复治疗师)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,接收到提醒的小玲嘴角上扬——这是她回应的方式。她愿意配合康复治疗。
01
特殊的患者,复杂的病情
2024年10月,有着20余年的精神分裂症病史的小玲因“右侧额颞顶叶脑出血”在外院接受保守治疗,家属在她病情稳定后选择出院,开始了康复之旅。
小玲情况棘手,不仅因为她有脑出血和精神分裂症病史、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,同时伴有贫血、胆息肉和支气管炎等多种健康问题,更因为她交流困难、配合度低,因此,尽管反复在外院行康复治疗,康复效果依然不理想,仍遗留左侧肢体乏力问题,情绪也越来越差,总是躺在床上,不愿接受康复训练。
直到不久前,在亲友的介绍下,小玲来到了都市护理院,我们的缘分就此开始。
02
用专业与耐心建立桥梁
初入院时,小玲要么沉默不语,要么出现无故吵闹等行为,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,常常沉默以对,甚至拒绝训练。
面对这位特殊的患者,康复团队没有退缩,将疏导情绪,取得患者信任、建立环境熟悉感作为突破口,不断总结经验,优化治疗策略,完善康复方案。都市护理院康复团队的每一位康复治疗师都深信:真正的康复,从建立信任开始。
康复治疗师罗老师回忆道:“一开始几乎没有什么进展,她对语言指令没有反应,也不会主动表达需求。我们让家属带一些她熟悉的物品过来,其中她最喜欢的就是波波球,这个玩具可以让她感到开心,减少她的焦虑。后面我又注意到,比起在房间,她好像更喜欢在外面活动,所以我下午都会抽时间推着她出房间走一圈,熟悉一下环境。”
这些微小的发现,成为了突破的开始。罗治疗师笑着说,“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一样的,一开始不熟悉,每次找她都是做训练,她肯定很抗拒。患者的生活本来就很单调,他们也会无聊。所以我有时候会给她刷刷小视频,有声音,有画面,有人陪着她,她心情就会好。慢慢的,她开始配合着做一些简单的康复动作。”
03
全方位支持的特殊康复
张三小主任组织多学科协作治疗,根据小玲的特殊情况和自身体质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。小玲的支气管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,贫血问题得到改善,身体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,康复有了新的进展——
康复团队对小玲采取了作业疗法、运动疗法、超声波治疗、吞咽功能障碍训练、肺功能康复训练及灸法、中药涂擦等个性化、多方位的康复训练。
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出现了第一个令人欣喜的迹象,罗老师继续回忆着:“那天我伸出手准备帮她的时候,她竟然主动抬手、搭手,别看这个动作简单,这可是她入院以来的第一次主动配合,她已经开始识别并回应我的意图,选择相信我们,开始主动接受康复治疗,我当时特别开心。”
细微之处点亮康复星光
音乐疗法
发现小玲对对周围的声音感兴趣,治疗师将音乐融入训练中,利用音乐疗法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,调节她的情绪。
镜像疗法
利用镜子反射原理,让小玲通过观察来刺激脑神经网络重组。
一点点,一滴滴,心墙逐渐拆除,康复进程也越来越顺利,状态稳定的小玲也开始在康复治疗师的全程监护下,进入康复大厅进行训练。近日,小玲的变化更是让所有医护人员感到欣慰:
左侧上肢肌力恢复到5级-;
左侧下肢肌力恢复到5级-;
左上肢、下肢的肌力都恢复到了接近正常的水平;
能够稳定站立并拄拐独自行走;
最重要的是,她会对熟悉的治疗师露出微笑,会用眼神追踪移动的物体,对周围事物重新产生兴趣。罗治疗师表示:“从一对一的康复向康复大厅循序过渡,这是基于我们多学科的持续专业评估后的谨慎决策。我一路见证了这个决策对小玲的帮助是多么的重要。”
专业康复,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
在都市护理院,每一位患者都会得到尊重和个性化的关怀。无论是能够充分交流的患者,还是像小玲这样生活在静默世界中的人,康复团队都致力于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康复方式,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,减轻家庭照护负担。
我们坚信,在科学规范的流程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团队努力下,每一位患者,无论其病情多么复杂,都值得拥有追求最佳功能恢复的机会和尊严。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用心对待。我们共同的目标,是帮助所有患者最大程度地重拾功能,回归生活。如果您有类似的康复需求,欢迎咨询。
END